专业号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湖泊都因经济开发造成的污染或围垦而不再适合水禽的栖息,升金湖却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难得的保存十分完好的重要湿地。升金湖水质良好、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合理、软体动物种类多、含量高、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广,生物量大,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每年10月,升金湖随长江水位水降,露出大片浅水、泥滩、沼泽,成为水禽的良好栖息地,吸引大批雁鸭类、鹤类、鹳类、鸻鹬类、鸥类水禽前来越冬、停歇。每年在保护区内越冬水鸟84种,越冬水鸟数量超过10万只。其中,冬候鸟有61种,夏候鸟13种,留鸟4种,旅鸟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水鸟有54种,占该协定鸟种的45%;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水鸟有24种,占该协定鸟的34.2%。越冬候鸟中,以鸻形目鸟类最多,达25种,占该区冬候鸟的40.9%;雁形目23种,占37.7%;鹳形目13种,占21.3%;鸥形目6种,占9.8%。从动物区系组成上看,古北界水鸟53种,东洋界11种,广布种20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白头鹤(Grus monic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鹳(Ciconia ciconia)、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atra)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小天鹅(Cygus columbia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m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花脸鸭(Anas formosa)、灰鹤(Grus grus)等7种。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头鹤(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下旬飞离,居留期约145天,越冬数量400-500只。主要越冬地点在升金湖上湖区域的大洲、烂稻陈、联合、杨娥头等处。越冬期喜在软泥地及草滩觅食,以苦草、肉根毛茛的地下茎为食,有时也取食蚌类及软体动物,具原始性和自然性,不同于在日本、南朝鲜等国家的白头鹤在稻田越冬,主要以稻谷为食。

在升金湖越冬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迁至升金湖,次年3月飞离,居留期130天左右,数量约250只,占世界总数的1/8。东方白鹳以水生动物小鱼虾等为主要食物,是典型的肉食性水鸟。越冬期主要分布在升金湖上湖的大洲、联合及下湖的三千亩。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鹅 ( Cygnus Cygnus),数量5000-8000只,以水生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主要分布在上湖的联合、小西湖、赤岸、小路嘴等水位较深的区域。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数量在300只左右,数量最多时达到一千只。白琵鹭喜群体活动,个体间越冬行为表现有很强的一致性。觅食地水深在5-20cm,休息地水深小于70cm或水边陆地。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鹭,主要分布于上湖的大洲、联合、小西湖及下湖的三千亩等浅水水域,以小鱼为主食。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类有鸿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 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种,其中以鸿雁、豆雁数量最多最常见。鸿雁越冬总数达到4万只以上。在越冬期间,雁类主要分布于上、下湖区域的浅水、草滩及软泥地地带,以植物的地下根茎和地面茎叶为主食。升金湖是珍稀水鸟大鸨、黑鹳的良好栖息场所,也是鸻鹬类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2004年1-2月,中国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的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显示:升金湖有6种物种的数量达到了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包括全球受胁种的白头鹤和鸿雁。在升金湖越冬的国际重要物种有白头鹤、东方白鹳、鸿雁、豆雁、黑鹳、白琵鹭和小天鹅等。在此越冬的鸿雁占全球种群数量20%以上,在此越冬白头鹤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20%以上,黑鹳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10%以上,白琵鹭占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5%以上。升金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平原3个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地区之一,建议提名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8001700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